9月7日,工信部官員在哈爾濱*屆國際新材料博覽會(以下簡稱"博覽會")上解讀了即將公布的《新材料"十二五"規劃》(下文稱《規劃》),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長高云虎表示,中國將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至2015年將形成2萬億產值的新材料產業體系。
作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部分,新材料產業越來越引人關注。近年來,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很多都要歸結到基礎材料領域。所謂"一代材料、一代裝備",無論是發展高端制造業,還是發展新能源產業,材料都是繞不過去的坎兒。
但與此同時,各地方政府更是積極發展本地的新材料產業,但與此前的汽車、房地產、新能源等熱門產業的興起如出一轍,新材料產業的發展依然存在重復建設、資本泡沫、創新不足等隱憂。
《規劃》成文
據了解,《規劃》的起草和論證始于2010年,在通過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企業的參與后,形成200萬字的研究報告,2011年6月形成征求意見稿,2011年8月經過部長辦公會原則通過《規劃》。
高云虎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正式的《規劃》文本將于本月底向社會公布,同時公布的還有《新材料產業"十二五"重點產品目錄》,其中包括400種重點新材料產品及其性能指標、關鍵技術裝備、主要應用領域等。
據了解,新材料概念在世界興起始于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世界各國在尋求新的經濟發展點時候開始大力研究、發展新材料,其后中國提出產業調整振興規劃,2010年其正式成為培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按照工信部給出的概念,新材料是指已經形成的或正在發展的具有傳統材料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在學界被分為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有機非金屬材料、復合材料四種。
《規劃》將"新材料"細分為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前沿新材料六大類。被稱為"工業味精"的稀土功能材料就屬于特種金屬功能材料。
在9月7日的《規劃》解讀會上,高云虎表示,金融危機期間推出的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作為一個為期3年的短期措施,在提出"調結構"目標的同時,更多地筆墨是放在了"保增長"這個環節上,旨在應對短期困難,還難以充分解決長期矛盾。
的確如此,在9月6日的新材料院士報告會上,發表演講的院士們都提出了中國的材料工業落后制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問題。
"《規劃》用一年半的時間成文,也說明了新材料發展的急迫性。"一位與會的專家對記者表示,"我國的新興產業發展一開始走了彎路,忽視了基礎產業的發展創新,《規劃》是在補課。"
萬億產業萌動
高云虎7日表示,到2015年,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將達2萬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5%,新材料產品綜合保障能力提高到70%,關鍵新材料保障能力達50%。"十二五"期間還將組織實施十大重點工程,具體包括高強輕型合金材料專項工程、高性能鋼鐵材料專項工程、稀土及稀有金屬功能材料專項工程等。
此外,記者從工信部和財政部有關部門了解到,用于新材料研發和重點項目扶持的專項資金已經上報給國務院,目前財政部正在核算,預計將在新材料"十二五"規劃發布之后公布。
"不過工信部的資金方案可能有一定的阻力,由于涉及的面太廣,資金數量比較大。"一位要求匿名的工信部官員告訴本報記者,光是10大工程就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去年3億元的稀土專項資金就已經很多了,現在涉及這么多具體的項目,壓力可想而知。"
對此,很多來自地方工信委的官員倒并不擔心,他們告訴記者,由于新材料屬于國家新興戰略產業,社會資本進入的熱情很高,現在的問題不在于找不來錢,而在于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保證產業發展的高度。
中投顧問*研究員賀在華也指出,在資本市場,新材料概念的炒作不斷升級,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資本進入該行業,整體而言,目前市場上相對充裕的資金進入該行業對其發展確實帶來了利好。
不過,賀在華表示,過多的資本進入難免會出現炒作的現象,堆砌的市場泡沫同樣會對市場產生負面影響。
按照《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打造10個銷售收入超過150億元的新材料綜合龍頭企業;培育20個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新材料專業性骨干企業;建成若干年產值超過300億元的新材料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
地方搶灘隱憂
新材料產業的大蛋糕刺激著幾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區的經濟神經,記者了解到,一些資源豐富的省份均將新材料產值的2020年遠景目標鎖定在千億元以上。
據博覽會主辦方提供的數據顯示,此次境內參展商來自3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記者在博覽會現場看到,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產品,如備受市場追捧的稀土功能材料在內蒙古、湖南、江西、廣西等稀土資源大省、自治區都有眾多展示。
相關專家告訴記者,由于材料行業既與地方資源緊密結合在一起,又與資本市場密切相關,因此全國各地都在新材料產業中積極布局,"經濟發達地區在高科技領域走的更遠,而資源地區在初級產品上有優勢。"
不過,在高云虎看來,中國的新材料產業整體水平落后,層次比較低,目前的自給率不足50%。
事實上,很多高科技領域的新材料完全依賴進口,而國內只是提供原材料和生產初級產品,"這幾乎是中國在新型戰略產業中的通病,因為概念新,容易拿項目,各地一哄而上,*后大家都在低層次競爭。"
9月7日,高云虎向本報記者表示,新材料的發展要吸取其他產業的經驗教訓,會嚴格把關,保證國家重點支持的項目具有*性。
"由于新材料產業涉及的面非常廣,因此具備各地積極參與的空間,但對于重點工程的建設、重要領域的發展,全國布局要有序發展。" 高云虎說。
據了解,近年來許多省市都將新材料產業列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紛紛制定產業規劃,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以黑龍江省和廣西自治區為例,前者依托石油、石墨等資源優勢,制定了2020年3000億元的產業發展目標,而廣西在2010年即發布了"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新材料銷售收入達到1000億元。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新材料產業的發展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總體規劃不足,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不合理,產業集中度不高。"一位與會的地方新材料產業協會秘書長向記者表達了擔憂,現在的重復建設已經露頭,各地都在圈地建產業園、拉項目,幾年之后又會出現諸如汽車、新能源等的老問題。
此外,記者還從工信部相關人士處了解到,隨著新材料"十二五"規劃的成文,并即將公布,"成立中國新材料產業協會"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上述人士對記者表示,成立產業協會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協調好各種項目的運作,科研的進行,溝通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許多來自各省市、自治區的新材料協會都希望成立一個全國層面的協會。他們認為,協會可以對未來新材料領域的項目進行初步的篩選和把關,以免重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