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由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建設的我國*大的稀有金屬新材料科研生產基地一期項目投產、二期開工及研究院綜合收入突破10億元慶典在*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涇渭工業園隆重舉行。代省長袁純清為大會發來賀信,省委副書記楊永茂出席大會并講話。
此舉標志著我省從此擁有了亞洲*大的無縫鈦管生產廠、世界第二大稀有金屬層狀金屬復合材料生產基地和世界第二大金屬纖維生產基地。以此為契機,西安經開區在打造*新材料產業基地的道路上邁出關鍵的一步。
產學研強強聯合涇渭新材料產業基地呼之欲出
新材料是高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信息、生命、能源一起構成現代文明和社會發展的四大支柱。近年來,依托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雄厚的科研實力,西安經開區積極推動本地科研院校與投資商結成科研生產聯合體,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先后集聚了一批以科技研發、加工制造為主的新材料企業,使新材料成為區域內的優勢產業。
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是我省科研院所改制的一面旗幟,“十五”期間,研究院綜合收入年均增長42%,總資產從2.1億元提高到15億元,截至目前,綜合收入已經超過10億元。為了進一步促進新材料產業的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先后將“鈦錠、棒生產線”、“鈦及鈦合金管材”、“層狀金屬復合材料”以及“金屬過濾材料”、“貴金屬材料”、“稀有金屬管件”等多個“專、精、特、新”重大產業項目落戶于西安經開區涇渭工業園內,形成了占地710畝的新材料產業園。以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的重點產業化項目為龍頭,該園區目前已經吸引了6個項目入區,總投資達7.5億元。所有項目建成后,可形成年銷售收入達35億元的規模。
經開區管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新材料是經開區*具成長性的產業之一,也是“十一五”期間陜西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涇渭工業園新材料板塊的迅速崛起,將使之成為西安乃至全省新材料產業資源整合的*佳集聚地。
面向全球整合資源加速產業集聚
西安海德魯鎂業有限公司的投資方是著名的世界500強企業挪威海德魯。該公司占地28畝,主要產品有鎂合金、陽極棒,目前年產量已達1萬噸,年產值1.7億元,年銷售收入2.23億元。
碧辟佳陽太陽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國內*大的專業從事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開發、利用和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與西安交大合作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其太陽能光伏組件產品具有獨立知識產權,已成為西北地區節能新材料領域的龍頭。世界500強企業英國BP公司的加盟,使之在核心技術上能夠實現與國際*公司的戰略互動。該項目達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1億元,利稅3億元。
寶鈦美特法力諾焊管項目,由我省上市公司寶雞鈦業及法國瓦魯瑞克集團的獨資公司等國內外四家重量級鈦及鈦合金材料、特種焊管產品制造商聯合投資。該項目占地僅15畝,投資強度高達每畝100萬美元,其產品鈦焊管在國內發電站及核電站等高科技領域將處于壟斷地位,年銷售收入可達2億元人民幣以上。
目前,以西部超導為龍頭,經開區聚集了西部鈦業、天力金屬、西部景鈦、海德魯、BP佳陽等來自國內外的20余家新材料類企業。此外,西羅航空、安泰葉片以及榮華新材料、西工大超晶、西飛天澳、中化近代等企業近年來的迅猛發展,已成為經開區新材料產業的骨干企業。盡管目前企業數量并不大,但從技術含量、市場地位及品牌影響力來看,卻已經占據了行業高端位置。隨著新材料產業在經開區占有比重日漸增大,優勢和特色顯著增強,新材料已經和商用汽車、電力電子、食品飲料一起成為經開區重點發展的四大主導產業。
搭建*產業發展平臺做大新材料產業集群
新材料產業及產品有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大,產品未來利用空間廣闊及利稅產出較為豐厚的特點,對區域工業經濟拉動明顯,備受各級政府、科技部門及企業界的關注。
2003年4月,科技部以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為依托,在西安批準設立了“*陜西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為了發揮基地在西安新材料產業發展中的品牌推動作用,今年以來,省科技廳、西安市科技局、經開區、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等單位經過深入探討,決定在原基地基礎上進行二次重組,由四家聯合,在經開區全面啟動了“*陜西新材料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基地”的建設和營運。
基地管理辦公室作為西安經開區管委會下設的直屬非盈利性事業單位,面向新材料領域提供成果轉化、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等多方面的專業技術服務。
至9月末,除了規劃預留15萬平方米的產業化用地外,基地已建成占地3000平方米的專業孵化器和250平方米基地管理辦公室等配套設施,并以此為依托,分別與西安經發擔保公司、西安經發風險投資公司簽訂協議,為基地企業提供總額度超過60億元的投、融資中介服務。此外,經開區各專業園區還將進一步為新材料企業提供優惠的標準廠房租賃及購買等專業服務。
據介紹,經過對多方面資源的挖掘整合,目前基地已形成了平臺開放化、服務專業化、產業規模化的新格局,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以孵化器建設為中心,以成果轉化為主線,以產業化為目標的發展模式。根據經開區“十一五”規劃,依托基地面向全球整合資源的平臺優勢,到2010年將使區內新材料企業總數達到50家,工業總產值達到120億元,銷售總收入達到150億元,實現外貿出口7億美元,推動陜西成為西部*大的新材料產業基地。